刚在银行办完业务,就接到理财推销电话;刚在网站浏览了买房信息,就接到房产中介公司的骚扰电话;刚给孩子报了课外班,就收到类似机构的邀约短信……莫名而来的电话、短信、邮件等骚扰诈骗信息,常常让人“应接不暇”,而个人信息泄露则是诈骗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数据安全问题,国家已于2021年11月1日出台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,明确了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,不得非法买卖、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,不得进行大数据杀熟等。
随着这部法律的落地实施,加强个人信息保护,拒绝个人隐私在互联网上“裸奔”已经有法可依。但是依然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分子,无视法律、顶风作案,让我们不得不加强自身防范。
为了避免此类风险,应做到如下几点:
一是在处理快递单等含有个人信息资料的文件时,先抹掉个人信息再丢弃;
二是在外使用公共网络,下线要先清理痕迹,或者开启隐私模式;
三是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,不要随意留下个人信息,向第三方提供信息要留心。个人在使用App时,如果遇到跳转至第三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时,要谨慎提供个人信息,避免提交与服务无关的信息;
四是使用App时不能大意,注册时阅读隐私政策、关闭非必要权限、谨慎提交个人信息、谨慎提供信息进行身份核验、不再使用App时及时注销账号等;
五是朋友圈晒照片,一定要谨慎,尽量不晒包含个人信息的照片;
六是一般情况下,简历只提供必要信息,家庭信息,身份证号码等不要过于详细;
七是注册各类社交平台、网购平台等尽量使用较复杂的密码;
八是及时关闭手机WiFi功能,在公共场所不要随便使用免费WiFi。
来源:光明网
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